5月18日,在國際博物館日當天,由南開大學博物館開發的“思源聚珍——南開大學博物館館藏精品文物展”正式上線,首批21件文物精彩亮相。
據悉,此次“思源聚珍”數字典藏收錄的首批21件文物,從新石器時代至明清跨越8000年,涵蓋陶器、青銅器、瓷器等多種品類。在展示形式上,“思源聚珍”將平面展示與動態演示相結合,借助三維掃描技術,還原文物的立體形態,并通過場景復原,打造沉浸式體驗,讓用戶在便捷、趣味的探索過程中完成與文物的交互,實現對文物文化內涵的深度學習。

“思源聚珍”數字典藏頁面 南開大學供圖
其中,4件精品文物可通過“觀物”“研跡”“摹紋”“知意”四個維度,由表及里、深入探秘。“觀物”可瀏覽文物高清三維模型,獲取器物形制信息;“研跡”可獲得文物的相對年代、材質、功能等的基礎性介紹,讓觀眾對文物本體構建基礎性認知;“摹紋”是對文物蘊含的文化符號進行提取,進一步對文化符號進行描述與介紹;“知意”是對文物使用情境進行塑造,讓觀眾深入了解這幾件精品文物的歷史演變進程,感悟文物所蘊含的文化理念。
另外17件精品文物重點突出“觀物”“知意”兩個維度,言簡意賅。后續隨著三維數據的采集,“研跡”“摹紋”兩個維度也將陸續上線展示。
值得一提的是,這個數字典藏的設計和開發由南開大學博物館組織“南有嘉魚”學生團隊完成。大家利用課余時間,完成了包括文物三維信息采集、文物信息闡釋,以及小程序的功能設計、UI設計等工作。
未來,南開大學博物館將持續推動“思源聚珍”數字典藏的迭代升級,不斷擴充文物數量,豐富展示形式,完善交互功能,同時以南開大學博物館津南校區新館建設為契機,加強數字展廳、數字教育、數字文創、數字傳播的聯動建設,持續推進館藏文物價值的深入闡釋和傳播推廣,讓文物“活”起來,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、創新性發展。
版權聲明: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中國科學報、科學網、科學新聞雜志”的所有作品,網站轉載,請在正文上方注明來源和作者,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;微信公眾號、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,轉載請聯系授權。郵箱:shouquan@stimes.cn。